“等麦子黄了,钱就能到位。”4月中旬,被告苏某波诚恳承诺,原告郭某军听后,将法院裁定书揣进衣兜。
6月30日,记者了解到,苏某波已经提前兑现了郭某军挖掘120个路灯坑的劳务费。
司法的力量,不仅彰显于法槌落下时,更在群众愁眉舒展处。西吉县人民法院创新打造先行调解模式,让纷争在开庭前悄然化解。
泥土里的承诺
4月春耕时,农民工郭某军蹲在法院台阶上,拿着欠条的手沾满泥渍。
2024年6月,他为宁夏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会计苏某波挖掘路灯坑18天,应得的11500元劳务费却被拖成了一张欠条。
“顶着太阳挖了120个坑,劳务费拖了快一年了。”调解室内,郭某军掏出皱巴巴的欠条,几乎要哭出来。
调解员查看证据,欠条上的署名竟是“宁夏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苏某波称:“公司没盖章,我签的字,这钱我扛。”调解员清晰释明责任归属,确认此为个人债务,苏某波自愿承担,双方达成协议,约定2025年6月20日前一次性付清。
一个多月后的6月15日,苏某波如约偿还了全部欠款。
账本里的新生
3月28日,在西吉县法院诉调对接中心,当法官宣布“调解协议生效”,肉店老板腊某海紧攥的旧账本终于舒展。泛黄的纸页上,一笔被拖欠的货款找到了归途。
4年间,马某某在腊某海的小店赊购牛羊肉、海鲜累计4.5万余元,仅支付6000元后便音讯全无。微信聊天记录里,腊某海反复发送的“姊妹,周转几天”与马某某日渐沉默的回应,诉说着背后的困境:马某某在餐饮店倒闭后艰难打工,腊某海的小店因资金链断裂濒临停业。视频中,马某某表示:“不是不想还,实在拿不出那么多。”调解员溯源矛盾、剖析心理、释法明理,比对37张销售清单与微信记录,锁定欠款3.9万余元。
“你赊肉时喊‘海哥’,他从未催息,这份情谊值多少?”一句话直击人心,调解员展示账本上“某某家娃满月赊羊腿”的备注,最终促成“分期20个月偿还,首期当庭付2000元”的柔性方案,并嵌入“逾期全案执行”保障条款。
“法官把烂账算活了。”签订协议时,腊某海眼眶泛红。
破冰纾困促双赢
钢结构防火涂料已凝结成灰白斑块,而某科技公司的账面上,被某置业公司拖欠的13.8万余元工程款也已冻结近2年。
“发票税点怎么算?”“验收报告早交了。”2月26日的调解现场,双方负责人针锋相对。面对这起标的较大的承揽合同纠纷,法官及时介入指导调解。
调解员立足法律剖析诉求,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抓住合同第十二条“发票争议另行协商”,迅速启动“放水养鱼”方案:以结算单为依据,核验明细扣除已付1万元,剩余款项分18期偿还。引导双方互谅互让:某科技公司放弃利息主张,某置业公司以商铺抵押担保,并保留强制执行权确保闭环监管。当某置业公司的董事长签下首期8000元支票时,窗外吊车的轰鸣声再次响起,被工程款锁死的生产线重启。
西吉县法院院长王伟翻阅季度先行调解报告时表示,先行调解承载的不只是解决三五笔欠款,更负重着群众对公平最朴素的期待。
今年截至目前,西吉县法院先行调解962件,调解成功657件,先行调解成功率68%。
(原文载于《宁夏法治报》7月2日头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