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是:首页 -> 宁夏法院网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人民法院报]人大调研法院行 瞧瞧基层“好枫景”
2025-07-09
2025-07-09 18:00:00

  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人大常委会组织20余名市、县(区)人大代表,深入固原市两级法院走访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固原市五县(区)法院、7个人民法庭,通过走进法院、亲历办案现场、与法官和当事人面对面交流等方式,见证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固原基层治理土壤中的蓬勃生长。

  田间地头护航“菜经济”

  “这滴灌带铺得直不直,可比判决书的行距更要紧咧!”当人大代表走进原州区彭堡镇的万亩冷凉蔬菜基地时,原州区人民法院城郊人民法庭庭长王福海正蹲在田埂上,用卷尺丈量着两家种植户的地界。

  在这起地界纠纷案件的办案现场,庄严的国徽、散落的菜苗、沾着泥土的调解记录本等,给人大代表留下深刻印象。

  “这里的纠纷,大都是在冷凉蔬菜种植、贮藏、营销等过程中发生的。”王福海向代表们介绍,法庭采用“派驻﹢巡回”模式,每周二和周四驻扎田间,带着法庭自制的《土地租赁纠纷调解手册》和《劳务合同示范文本》现场办公,妥善化解了一系列纠纷。

  “37户菜农因采收期用工价格争议围堵合作社,法庭联合派出所、司法所组成调解组,在冷库现场核算成本、比对市场行情,仅用4小时就促成双方签订调解协议,45吨待收蔬菜及时运往深圳。”人大代表认真翻看王福海手里的调解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法庭调解的案件和调解过程。

  固原市人大代表、原州区开城镇下青石村村民马国虎忍不住感叹道:“把法庭搬到菜地里,把卷宗摊在田埂上,这就是新时代的‘马锡五审判方式’!”

  据了解,城郊法庭近三年案件调解率始终保持在54%以上。其中,60%的纠纷在诉前化解,涉案标的额超8000万元,真正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化解不过夜”。

  老杨调解室算清“人情账”

  在隆德县人民法院沙塘人民法庭,老杨调解工作室的铜牌闪闪发光。调解员靳惠正用算盘拨算着一起赡养纠纷的“人情账”:老大每月给300元,老二每周回家做饭,老三负责医药费……调解现场,听着算盘珠子的碰撞声,三兄弟逐渐红了眼眶。

  “这种算清法理账,讲透人情理的调解方式,正是‘枫桥经验’的精髓。”看到三兄弟搀扶着老人走出法庭,固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有芳评价道。

  老杨调解工作室得名于在法庭干了40年调解工作的资深老法官杨天惠。靳惠把一本老杨的“民情日记”递给人大代表,里面详细记录着沙塘法庭辖区各村的家族谱系和矛盾隐患。

  “连续17天走访8个自然村,调解一起持续5年的林权纠纷,最终促成双方在冬至日当天共祭祖坟、握手言和。”翻开日记本,2024年11月老杨退休前调解的最后一起案件赫然在列,厚厚的日记本引得代表们连连赞叹。

  2024年,老杨退休,沙塘法庭庭长陈美仑和靳惠在调解室联合“坐诊”。截至目前,已成功调解各类纠纷427件,调解案件数量同比上升40%。

  近年来,隆德法院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延伸司法职能,着力培育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民调解队伍,与隆德县15家单位建立联动机制,助推纠纷化解驶入“快车道”,联合委托调解成功率达63%,真正做到了“抓前端、治未病”。

  “指尖云端”跑出解纷“加速度”

  走进泾源县人民法院六盘山人民法庭的数字化法庭,一面写着“相隔千里一键解,司法为民暖人心”的锦旗映入眼帘。人大代表在这里共同见证了一场特殊的调解——

  “全国模范法官”史有明面对电脑屏幕,连线身在广东的包工头和身在甘肃的务工者。屏幕分割画面里,务工者展示着手机里的考勤记录,包工头通过电子签名确认欠款金额,整个过程仅用45分钟。

  “这是我们的在线调解室,2024年至今已远程调解案件117件,最远的当事人还在非洲务工。”史有明介绍,法庭同时配备了互联网庭审系统和电子送达平台,当事人扫码即可参与调解,调解协议当场生成电子签章。

  “不用来回奔波,不用花钱打官司,手机点一点就把事儿办了,法院工作越来越高效便捷了!”固原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吴秉银竖起大拇指。

  这个曾经的“全国相对薄弱法院”,通过发挥“全国模范法官”示范作用凝聚队伍士气,也通过信息化建设推动“脱薄出列”。在诉讼服务中心,代表们体验了“诉状示范文本二维码”:当事人扫码即可下载模板,填写困难者还能获得“一对一”指导。数据显示,该院2025年以来,通过先行调解司法确认92件案件。泾源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宝说:“脱薄争先,秘诀在于把司法为民贯穿在每一个细节里。”

  泥土课堂与群众“心贴心”

  在彭阳县人民法院草庙人民法庭后院的“守勤园”,人大代表看到法庭负责人马海桃正弯腰给菜苗除草。这个占地半亩的菜园里,辣椒、西红柿、小白菜等长势喜人。

  “每颗种子的成长都需要时间,每起纠纷的处理更需要耐心。”马海桃向代表们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

  2024年,在一起马铃薯种薯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中,双方矛盾历时已久,案件迟迟没办法调解。被告农户愤然抱怨:“法官,你没种过地,不懂我们的难处。”

  听到这话,马海桃若有所思。其后,为了拉近与农户的距离,也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农户所思所想,马海桃连续三周每天固定时间在菜园里劳动,有时还会邀请案件双方当事人一起浇水施肥。在劳动与调解的反复交错中,案件迎来转机,最终在摘菜时当事人双方达成和解。

  “当我们手上沾着泥土,群众才会打开心门。”案件虽然已经调解结案,但在“守勤园”里上“泥土课”却成了法庭干警的习惯。

  固原市人大常委会监察和司法工作委员会主任马全忠蹲下身,看着绿油油的小白菜说:“这种沉浸式调解太有温度了。听说你们处理的纠纷,当事人自动履行率达58%,秘诀或许就在这菜园里。”

  数据显示,近三年来,草庙法庭受理的225件涉农纠纷案件中,69%以上是在田间地头调解结案,干警人均年步行巡查里程超180公里。

  “代表﹢法院”合力“解民忧”

  “不一样的法院,不一样的‘枫景’,核心都是以人民为中心,把纠纷化解在群众家门口,把公正刻在百姓心坎上。”

  “从蔬菜大棚到数字法庭,从调解室的算盘到菜园的锄头,不仅有基层法院的解纷智慧,还有‘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

  “当司法工作者蹲得下身子、沾得上泥土、接得了‘云端’,群众就能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

  结束了三天的调研行程后,人大代表对固原市两级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系列实践给出高度评价,并建议固原市两级法院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强化多元共治,做好指导人民调解工作,联动行政调解、行业调解、专业调解等,进一步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新动能。

  据悉,自2025年3月起,为进一步深化和规范司法公开,健全人民法院接受监督机制,固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决定在全市法院开展“阳光司法·千案千访”专项监督提升计划,邀请市、县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法院近一年来审理的生效案件当事人进行回访,通过观摩庭审、见证审判执行等方式,深入基层听民意、察民情、访民困,促推两级法院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

  “人大监督的本质,是为了让司法工作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固原市两级法院的实践证明,‘枫桥经验’历久弥新,只要心里装着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的办法总比困难多。”马有芳在调研结束后总结道。

  (原文载于《人民法院报》7月9日第6版)

回到首页】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作者】:
【稿件来源】:人民法院报
【作者】:
【来源】:人民法院报
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大连中路309号 邮编:750004 诉讼服务热线:12368
技术支持: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宁夏新闻网)宁ICP备08100089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0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