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是:首页 -> 宁夏法院网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宁夏法治报]西吉县人民法院兴隆人民法庭:把“枫桥经验”植根在基层
2021-06-21
2021-06-21 19:32:00

  本报记者 马琳 通讯员 马学文 文/图

  在4月召开的全区人民法庭工作会议上,西吉县人民法院兴隆人民法庭被命名为“塞上枫桥”人民法庭。

  兴隆法庭紧紧围绕建基层、强基础、优服务、促发展的工作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发挥巡回审理、现场办案、以案释法的“马锡五审判方式”优势,借力发力,构建多元解纷机制,把“枫桥经验”植根在基层。2018年以来,共受理各类民商事案件2184件,收案数、结案率、调撤率、陪审率、简易程序适用率等重要指标一直保持全院领先位置,先后被西吉县委、县政府评为“县级文明单位”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被固原市团委授予“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巡回审判化解群众烦心事

  去年,兴隆法庭受理各类案件716件,大多数矛盾纠纷来自乡村群众身边,处理不好不利于群众生活、邻里和谐相处。

  兴隆法庭充分发挥巡回审理、现场办案、以案释法的“马锡五审判方式”优势,深入田间地头,走进百姓宅院,就地审理相邻权、土地权属、赡养等老百姓最关心的纠纷,在庭审中讲法理,在调解中讲道理,把当地民风、民俗、民情等民间法则运用到调解工作和判决说理中,并将具有典型意义的判决书张贴在村(组)公告栏,使群众能理解、服判决、懂遵守。近年来,该法庭巡回审理案件268件,赢得了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其中巡回审理的冯某某诉段某某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一案被宁夏广播电视台拍成专题片,在区、市、县三级电视台播放多日,起到了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稳定一方的效果。

  “兴隆法庭近年受理的家事、买卖合同、民间借贷、劳务合同、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等案件不断增多,尽全力把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解决好,是基层法官的头等大事。”兴隆法庭庭长袁学文说。

  2018年8月,王某等8名农民工为马某的自建三层楼房工程提供木工劳务,工程完工后,马某向王某等人支付部分工钱,下剩4.5万元一直未付,王某等人催要无果,诉至兴隆法庭。案件受理后,法庭干警立即组织双方当事人到工程现场进行勘查。经勘查,确有部分钢管架子未拆除,但拆除这部分钢管架子需要多少工钱,双方有争议。综合双方当事人的意见,法庭干警建议王某等人同意扣减6000元,剩余钢管架子由马某自行拆除,并鼓励马某当场支付扣减后的3.9万元。经法庭干警释法析理,马某当场支付王某等人工钱3.9万元。

  借力发力化解矛盾纠纷于诉前

  兴隆法庭辖区出现矛盾风险点时,法庭借力发力,构建多元解纷机制。干警到现场讲解法律、参与调解,或与乡、村干部带领矛盾双方到法庭调解,合力将大部分矛盾化解在诉前。面对“案多人少”的矛盾,法庭积极争取将辖区素质高、有能力的12名村干部任命为人民陪审员,使其成为化解矛盾的重要力量,有效解决送达难等问题。借助第三方力量,将案件委派、委托给特邀调解员、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并对调解结果进行司法确认。今年以来,兴隆法庭受理司法确认案件8件,确认有效7件,裁定按撤回申请处理1件。

  今年2月5日,沈某夫妇忧心忡忡地来到兴隆法庭,原来3个邻居家水表破裂,自来水下渗导致沈某家的水窖塌陷、围墙破裂、院落地面下陷。法庭干警会同村干部进行调解,沈某夫妇认为修建水窖时吃了很多苦,应当按照新修水窖的人工、材料估算并赔偿,邻居们认为沈某家的水窖老旧,不应按照这个意见赔偿,双方僵持不下。调解人员与双方聊起了电视剧《山海情》,剧中水花和水窖的故事引起大家热议,现场变成了忆苦思甜会,谈笑间,水窖的赔偿问题迎刃而解,双方很快达成调解协议。

  2019年9月,王某为马某制作安装铝合金门窗,因门窗门锁打不开,马某仅支付部分门窗款,王某以马某违约未支付全款为由拒不修理门锁。双方互不妥协,先后将对方诉至法院,王某要求马某支付剩余门窗款,马某要求王某修理门锁。办案法官到马某家中了解门锁情况后,联合什字乡司法所、派出所组成诉源治理调解组,将2起案件合二为一,三方合力从法、理、情等方面对双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矫正。在三方的共同见证下,马某当即支付剩余门窗款,王某修理好门锁。

  科技助力打造“一站式”诉讼服务

  当前,乡村社会的矛盾纠纷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兴隆法庭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线下线上多种渠道组织开展调解,提高办案效率。利用人民法院“多元调解”微信小程序,借助网络和调解平台的音视频调解对话功能在线开展“云庭审”,诉前调解、诉中调解、司法确认和制作调解协议等业务在互联网与法院专网之间实时自动流转,努力让群众解纷“只进一个门、最多跑一次”。

  家住西吉的原告马某与福建厦门女孩李某2017年1月结婚,婚后在福建打工生活。后双方发生矛盾,2019年12月开始分居,马某回到老家西吉,李某仍在厦门生活。2020年4月14日,马某诉至法院,要求与李某离婚。受疫情影响,李某不能到庭参加诉讼。法官联系后,双方均同意“云上”调解处理纠纷,法官指导双方通过微信小程序“云庭”进入庭审系统,并与双方视频对话,开展法庭调查。最终,双方达成离婚协议,并在笔录上签名进行确认。李某说:“法院的‘云庭’太方便了,让我少跑了很多路,节省了时间和金钱,还把我们的事情解决了。”

  原文载于《宁夏法治报》6月21日头版。

回到首页】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编辑】:
【稿件来源】:宁夏法院网
【编辑】:
【来源】:宁夏法院网
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大连中路309号 邮编:750004 诉讼服务热线:12368
技术支持: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宁夏新闻网)宁ICP备08100089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0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