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梁 茜)“真没想到不用开庭,你们就帮我把物业费的事儿解决了。” 在泾源县人民法院调解室,马某坐在调解室的条椅上,一边签着一份份调解协议一边激动地说。这是该院推行“先行调解”模式化解纠纷的一个生动缩影。
物业纠纷:要素式诉状+先行调解促和谐
泾源县某物业公司因小区内15名业主长期拖欠物业费,到泾源县法院咨询立案事宜。物业公司称,其已按约定为小区提供了物业管理服务,但部分业主经过多次催要仍不缴纳物业费,故诉至法院要求支付拖欠的物业费。立案庭工作人员考虑到起诉人数较多,适用要素式起诉状更为合适,便主动引导物业公司工作人员填写要素式诉状,大大提升了立案效率。
物业纠纷虽事实简单清楚但涉及面广,处理不当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泾源县法院决定启动“先行调解”程序,将案件委派至擅长调解物业服务合同纠纷的调解员处理。调解员拿到案件后联系15名业主了解长期拖欠物业费的原因,并告知其拖欠费用的后果。针对业主提出的合理诉求,调解员积极向物业公司核实业主反映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督促物业公司积极整改,要求其提升服务水平。
经过调解员多轮耐心细致的沟通,15名业主认识到缴纳物业费是应尽义务,当场缴纳拖欠费用;物业公司亦承诺在后期将完善服务。最终,15起纠纷在先行调解阶段得到圆满解决,履行到位标的26000余元,业主与物业公司的关系也从剑拔弩张变得和谐融洽。
劳务纠纷:绿色通道畅维权,高效调解解“薪”愁
李某等8名务工人员6年前在马某某承包的工程中从事清洁工作,工作完成后马某某一直未支付劳务费,虽多次承诺支付,却始终未兑现。近日,李某等8人选择集体来泾源县法院立案。
因案件涉及务工人员这一特殊群体的切身利益,且事实相对清楚、争议不大,该院迅速启动“农民工讨薪绿色通道”,立即将8个关联案件全部立案。
承办法官接收案件后,第一时间联系马某,在了解到马某有调解意愿时,法官立即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调解室内,李某等8人情绪激动,要求马某立即支付拖欠的劳务费;马某则表示这几年欠账太多实在无力支付。法官在安抚原告情绪并肯定他们合法维权的同时,继续与被告深入沟通,了解其实际困难和履行能力。法官指出拖欠劳务费用事实清楚,有理有据,必须承担支付责任。同时也引导原告考虑被告当前的实际履行能力,寻求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经过反复沟通协商,释法明理,最终促成双方互谅互让,自愿达成调解协议。从早晨立案到下午调解成功,8起纠纷在一天内高效处理。
借贷纠纷:智慧调解跑出解纷“加速度”
除了传统的面对面调解,泾源县法院还积极探索“互联网+”调解模式,利用在线调解平台提升调解效率。
雷某、甘某某与王某某原本是好友,王某某在向雷某、甘某某借款后下落不明,二人多次联系无果后将王某某起诉至法院。
承办法官通过多种途径,多方查找王某某联系方式,得知王某某在外地时,便借助多元调解平台,组织双方进行线上调解。在调解过程中,法官围绕“合法、自愿、高效”原则,向双方阐明诚信履约的重要性。最终,王某某当场向二人各偿还借款3000元,达成剩余借款分期履行的调解协议。目前,王某某已履行完全部借款。
先行调解是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金钥匙。一直以来,泾源县法院持续深耕“先行调解”模式,不断探索创新,用司法温度化解矛盾,用专业智慧守护民生,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基层社会治理贡献司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