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牛 佳)当酒店式公寓的星级服务标准与住宅小区公共管理规则发生碰撞,物业费争议也随之产生。近日,银川市金凤区人民法院速裁审判庭通过现场勘验和多次沟通,成功化解一起涉酒店式公寓的物业服务合同纠纷,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为类案处理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该案争议焦点源于酒店式公寓业态的特殊性。被告购买的多套公寓既有普通住宅的产权属性,又兼具商业酒店的经营功能。原告物业公司依据《前期物业服务合同》要求被告交纳物业费,被告则辩称,酒店在每层均配备专属保洁人员清扫楼道,24小时安保巡逻不间断,这些酒店运营必需的服务投入与物业费重叠,其不应向原告公司支付物业费。
为查明事实,承办法官调取了原告完整的服务记录。在核实物业服务项目及覆盖范围,审核物业服务记录的基础上,承办法官多次赴现场进行实地查看。经过现场勘验,承办法官确认案涉公寓产权范围仅限套内面积,公共区域属业主共有,物业服务涵盖公共区域,被告作为业主应当承担相应费用。法官同时查明,被告未与物业公司签订公共区域独家使用协议,也未在楼道设置专属门禁。
鉴于案件具有商业经营与住宅管理交织的特殊性,且具有示范效应,法官决定以调解方式化解纠纷。通过“背对背”协调、面对面沟通,法官引导双方理性审视诉求,一方面明确指出酒店作为业主,交纳物业费是其履行前期合同的基本义务;另一方面,也引导物业公司正视酒店在公共区域投入了额外人力物力进行管理的事实。法官提出,双方在物业服务瑕疵认定上争执不休,不如共同探索一个既能保障物业服务质量,更能确保双方长期稳定合作的新方案。
最终,这场历时数月的物业服务合同纠纷,以双方当事人突破诉争调解局限,携手签署为期三年的《物业服务合同》圆满收尾。新合同在尊重权属边界和物业服务整体性的基础上,对酒店经营涉及区域的保洁、维护等责任及协作机制作出细化约定。既回应了被告合理关切,保障物业服务质量,也为未来双方在物业服务中的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案的成功化解,体现了法院在处理新型物业纠纷中“权属法定为基、合同量化为要、动态调整为本”的办案理念。金凤区法院速裁庭法官通过产权登记核查与现场勘验固定关键事实,依托调解平衡各方利益,为规范酒店式公寓物业管理提供了有益探索,彰显了司法在促进多元业态和谐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下一步,金凤区法院将及时总结本案化解经验,围绕产权混合型物业、新兴业态社区等服务管理中的典型法律问题,加强类案研判与规则提炼,通过发布典型案例、发送司法建议、开展普法宣讲等方式,促进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源头预防和实质化解,为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深化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