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刘 赢 崔文昕)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定心丸。2023年以来,银川市兴庆区人民法院贯彻能动司法理念,针对涉企纠纷打造专业解纷平台,与宁夏企业协会签订《关于建立涉企商事纠纷诉调对接工作的联动机制》协议,正式揭牌设立商事“共享法庭”。在此基础上,引入兴庆区工商联入驻法庭,揭牌成立“兴庆区商事调解服务中心”,打响商事纠纷“诉源+执源”综合治理的“第一枪”,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司法保障。
前端化解激活商事解纷活力
“实在不敢想这么大标的的案件,竟然在48小时内就尘埃落定!”近日,兴庆区商事调解服务中心诉前高效化解了一起涉及五家企业2.5亿元巨额标的纠纷,为案涉企业节约了100余万元的诉讼费用。
在诉前调解工作中,商事“共享法庭”法治指导员认真听取各方企业意见,了解各方的调解意向和争议焦点,适时向各方阐述法律规定、协商和解的意义、拒不履行约定义务对企业声誉及品牌形象的影响等,并基于已确认事实与调解员一起协助各方调整付款金额、付款时间和违约责任等,协助案涉企业拟制调解协议,顺利化解了这一纠纷。
推进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是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必然要求。兴庆区法院联合多方主体打造商事“共享法庭”,由兴庆区法院法官担任法庭法治指导员,带领1名执行员、2名法官助理、书记员入驻法庭开展工作,从诉源和执源的角度,推动纠纷源头化解、实质化解、一次性化解。同时,宁夏企业家协会派驻调解员2名,特邀行业调解员11名,根据各调解员专业领域的不同进行分案调解,并引入律师、公证人员助力调解工作推进,制作执行法律文书,办理公证赋强,为当事人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为企业提供多途径、多层次、多种类的商事纠纷解决渠道。
中端建设打造司法服务平台
12月10日,一起被告远在江苏省盐城市的合同纠纷,通过商事“共享法庭”诉前调解当天就“隔空”化解,得到了原被告双方的一致认可。
该案被告公司远在千里之外的江苏省盐城市,为减轻当事人诉累,商事“共享法庭”组织双方通过“云上”法庭进行调解。在调解过程中,法治指导员了解到被告系当地知名大型企业,具有一定影响力,于是以诚信经营维护企业形象的角度作为切入点进行说理,被告也表示愿意积极配合法庭调解工作。最终经调解,被告企业当即通过银行转账将欠款全部履行,案件在调解当天就即时清结。
商事“共享法庭”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面对案涉外地企业无法抽身参加调解的情况,通过“智慧赋能”巧妙运用“隔空”办案模式打破时空局限。当前,法庭可通过天翼云平台直接实现网上调解、网上开庭、网上直播等,法治指导员与庭务主任“跨时空”协调联动,实现不见面调解,充分满足当事人的多元化需求,极大地节约了当事人诉讼服务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末端治理推动纠纷实质化解
赵某某在宁夏某合作社存入股金,但该合作社因融资出现问题导致资金链断裂,致使无法正常经营,赵某某无法获得兑付股金及收益。
了解到该合作社现欠有外债合计1000余万元,但还有枸杞产品等资产合计价值约5000余万元,尚未达到资不抵债的地步后,商事“共享法庭”组织双方当事人调解,在调解员的努力下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意见,同意通过枸杞产品易货的方式化解债务纠纷,并确定了易货价格及方案。随后宁夏企业协会通过协会数据库迅速联系到需要枸杞产品的会员单位,被告将枸杞产品抵顶至该单位,该单位向原告赵某某支付价值同等的购物卡,以此换购原告所需物品。至此,本案纠纷在调解阶段就得以成功化解。
在妥善化解纠纷的同时,如何确保案件顺利履行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兴庆区法院深化“诉源+执源”,探索建立“共享法庭+执行”工作机制,以商事“共享法庭”为支点,将立案、审判、执行一体化联动。主动督促涉企纠纷主体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深入了解涉企纠纷拒绝履行的主观原因、纠正错误的法律判断和预期,全面分析涉企纠纷主体履行不能的客观原因,通过易货、资产解套等方式解决债务人的履行能力不足的问题,引导涉案企业通过自主、自愿、自治的方式解决资金不足、销售无门、资金套牢等现实困难。目前,商事“共享法庭”已通过“易货”方式成功处理价值160余万元的执行财产,提升了涉案企业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能力,保障了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目前,兴庆区法院商事“共享法庭”已吸纳行业协会、企业家、律师、公证等多元解纷力量,引入易货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进入机构等市场主体,持续打造开放、互动、协作、便利的新型商事解纷体系,推动更多法治力量作用于引导和疏导端,解锁涉企纠纷化解“兴“密码。
据悉,自商事“共享法庭”成立以来,调撤案件共计237件,总标的近3.49亿元,调撤率为50.13%;及时清结案件共计142件,总标的为865万余元。开展执源治理以来,执行到位金额累计2100余万元,执行完毕和解案件49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