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是:首页 -> 宁夏法院网 -> 新闻中心 -> 法院要闻
贺兰法院:为孩子的成长之路掌灯
2025-07-10
2025-07-10 23:32:00

  本网讯(马海婷)时隔14年,一位母亲在法庭上见到女儿,眼前的少女却深陷重度抑郁,身上带着自残的伤痕。法官与心理咨询师协同介入,找到共情的切入点,化解对立情绪,疏离14载的母女,在司法与心理搭建的桥梁上,开始尝试重建信任。

  在家事案件中引入心理情感疏导,把法律与心理相融合,解开“法结”与“心结”,是贺兰县法院在家事审判领域蹚出的新路子。

  2020年以来,贺兰法院通过380次心理疏导与精准干预,用法律温度点亮破碎家庭的希望之灯,为辖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柔性介入,织就关爱起点

  贺兰法院立岗法庭每年受理约800件家事案件。和其他案件不同,当事人多带着撕裂的亲情而来,平复情感风暴、弥合监护裂痕的紧迫性远超寻常裁判。

  在一起抚养权纠纷中,因爷爷奶奶重男轻女,心怀怨恨的姐姐私下对弟弟实施精神伤害,致其出现了显著的沉默、拒绝交流、消极抵触等异常行为。姐姐也因长期被忽视,在负面情绪中越陷越深。两个孩子因此都背负着难以言喻的心结。

  “只解决监护权、抚养费这些法律纠纷,而忽略孩子的恐惧、委屈和尊严,案结事难了,最终受伤的还是孩子。”立岗法庭庭长时楠一语中的,“我们在审理涉未成年纠纷时,会特别关注孩子是否得到了良好养育,司法干预必须将未成年人心理评估和需求保障置于核心地位。”

  对此,从2020年开始,贺兰法院在家事审判中引入心理疏导,构建“法律+心理”融合工程。

  首先摒弃“头痛医头”的被动服务模式,与海南欧曼高心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实现了线上和线下两条线疏导模式,线上远程疏导,线下邀请本地专业心理咨询师介入家事案件。

  同时,要求心理咨询师对每起介入案件出具书面评估报告,其揭示的未成年人心理状态成为法官了解事实真相的途径之一。对监护失职的父母,法院签发《家庭教育指导令》,强制其到庭接受履职能力评估——评估结果直接决定指导令的具体整改要求,也是后续追责的关键依据。

  心理疏导的深度应用,帮助法官更全面掌握未成年人真实处境,也让判决文书在厘清权责之外,为修复家庭关系提供了具体指引。

  “未”爱点灯,照亮隐秘角落

  “这个孩子情感养护严重缺失。”在一起抚养费纠纷的庭前心理疏导中,心理咨询师向法官指出了症结所在。

  15岁的平平因重度抑郁休学在家。心理评估显示,她深陷“无存在感、无归属感”的痛苦中,甚至出现了割腕等自杀行为。

  这起案件由抚养费纠纷引发。平平的父母在她年幼时离异。离婚协议约定平平由父亲直接抚养,母亲不支付抚养费。但因父亲近年经济压力大,便起诉要求母亲承担抚养责任。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庭深入调查,才揭开了平平令人揪心的现状。

  同住一个小县城的母亲,14年间从未露面,更未承担过平平任何抚养义务。父亲再婚后又离异,因债务失去住所,平平只能跟随爷爷奶奶寄居在亲戚家中。母亲再婚后,与现任丈夫共同抚育着新的孩子及丈夫与前妻之子。

  “很多离婚官司,抚养费纠纷背后,都站着一个受伤的孩子。”时楠沉重地说,“在离异家庭的权益博弈中,未成年人往往成为‘沉默的第三方’,很少有人能听到他们的心声。”

  面对平平的困境,贺兰法院果断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并反复对其父母做工作。最终,平平接受了进一步的专业心理干预治疗,母亲也同意履行责任,但对抚养费数额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法院进行了判决。

  持续的温暖,是治愈伤痕的良药。家事法庭的回访显示,母亲现在能经常探望平平,抚养费也能按时履行,平平得到了久违的情感滋养,目前情绪稳定,生活渐趋安稳。

  “妈妈在身边,心里踏实多了。”感受到久违的心安,平平正一步步走出抑郁。这束司法守护的光, 温暖了孩子曾被遗忘的角落,让沉寂的心泛起希望。

  破界联动,铺就成长通途

  在贺兰法院,12岁女孩琪琪的案件同样牵动着人心。

  琪琪父母离婚后,她由母亲直接抚养,后来母亲不幸离世。外婆因坚信女儿离世与琪琪父亲有关,心怀怨恨,十年间始终拒绝将琪琪交给父亲抚养。2022年,琪琪父亲提起监护权诉讼获法院支持;随后外婆起诉要求父亲支付十年抚养费,其诉求亦获判决支持。

  然而,该判决未能立即弥合家庭裂痕。因长期分离、缺乏情感基础,琪琪拒绝与父亲同住;外婆也难以接受抚养多年的外孙女被带走。双方僵持下,监护权与抚养费的判决陷入执行困境。同时,琪琪即将升入初中,亟需解决的户口迁移问题令两个家庭一筹莫展。长久积怨形成的“心结”与多重现实难题交织,使判决难以落地生根。

  为化解难题,贺兰法院主动联合公安、民政等多部门启动联动调解,将户籍迁移等行政难题纳入解决方案。家事法庭与执行局协同梳理症结、明确诉求,最终促成双方于2024年达成调解协议:琪琪暂由外婆实际照顾抚养,父亲承担抚养费并办理户籍迁移。

  调解过程中,法庭还安排了一场会面——分离十年的父女得以团聚,迈出了修复关系的第一步。法官随后持续回访。当得知外婆生病、生活不便时,协调父亲及时接走琪琪,保障了孩子的安全和基本生活。

  司法半径的延伸远不止于此。2024年以来,贺兰法院深化与公安、检察、民政等部门的联动协同,高效落实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认定机制,精准识别对象、建立档案,确保符合条件的儿童每月获1200元生活保障金直至成年,让司法温暖延续到求学路。截至目前,已参与认定10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司法救助金14.9万元。

  关怀还延伸至预防领域。两年来,贺兰法院的家庭教育课堂不断扩展,从夫妻关系调解拓展到青春成长引导。法官们深入校园开展多起讲座,用真实案例为家长演示亲子沟通技巧,并专门为女生定制“蜕变成蝴蝶”专场,通过情景模拟传授青春期心理认知与自我保护技能。司法守护的温度与广度,由此不断拓宽。

  越过纸面的裁决,抵达心灵的港湾。贺兰法院在家事审判中播下的“法律+心理”种子,正化为抚慰受伤心灵的灯火。这盏灯,照见的是司法由“结案”向“疗愈”的深刻转身,守护的是每一个“未来”不可辜负的可能。

回到首页】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作者】:
【稿件来源】:宁夏法院网
【作者】:
【来源】:宁夏法院网
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大连中路309号 邮编:750004 诉讼服务热线:12368
技术支持: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宁夏新闻网)宁ICP备08100089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0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