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是:首页 -> 宁夏法院网 -> 新闻中心 -> 法院要闻
西吉县法院家事审判“三个一”绘就司法为民新画卷
2025-05-06
2025-05-06 09:30:00

  本网讯(马小梅)暮春时节的六盘山麓,一树树山桃花开得正艳。西吉县人民法院家事调解室内,阳光透过雕花木格窗棂,为正在翻看《婚姻家事法律知识手册》的当事人李某镀上一层暖色。“原来黄金首饰也算彩礼啊,这些案例让我心服口服。”李某摩挲着手册扉页的烫金法徽轻声说道。这场充满温情的“法律门诊”,正是该院创新家事审判“三个一”机制的生动实践。

  一案一堂课:在思想碰撞中淬炼审判智慧

  每周三下午四点,家事法庭总会准时传出激烈讨论声,家事法官、助理们围坐在摆满案卷的椭圆形审判桌前,对家事案件审理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交流研讨。

  在最近审理的一起离婚纠纷案中,妻子王某要求分割与丈夫张某共同承包村集体的11.4亩土地,张某不同意分割,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分割方式、妇女权益认定等问题成了案件的难点。

  “法官,我这个农村妇人撒都不会做,就靠这点土地生活着呢,现在他要离婚,你可得分给我几亩地种口粮啊!”

  承办法官随即召集家事法官及助理对该案围坐研讨,大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到最高法指导性案例积极踊跃发言。

  “既要保障妇女权益,也要维护土地承包关系稳定。”

  “我们可以尝试用土地流转收益折价补偿。”

  通过对不同观点的梳理和分析,该案最终形成了兼顾法理与人情的合理裁判思路。

  “以前处理这类案件只能‘和稀泥’,现在有了类案检索系统,咱们的裁判文书也能长出‘标准尺’了。”家事团队负责人高兴地说。

  2025年以来,通过法官联席会诊、类案检索、交流研讨等方式已开展专题研习5场,家事案件上诉率同比下降0.64%,这种“办理一案、精研一类”的培育模式,让家事法官既当“裁判员”更做“疗愈师”。

  一案一方案:用法治温度熨平生活褶皱

  走进家事审判区,走廊墙上“家和万事兴”的书法作品笔力遒劲,育婴室的儿童绘本角传来稚嫩读书声,这里的调解室都配有“一案一策”工具箱——类案裁判汇编、心理沙盘模型、亲情联络卡等。

  在田某与李某的彩礼纠纷调解现场,法官没有急于调解,而是先播放了一段特别制作的“法律微剧场”,当看到黄金首饰属于彩礼范畴的案例时,李某紧攥的拳头渐渐松开。“这是我们去年处理的咱们县吉强镇类似的判决,您看这部分的法条解读……”

  经过两小时的“法律账+人情账”双重疏导,让原本剑拔弩张的双方达成和解,李某不仅当场返还了8.5万元彩礼,还主动将黄金饰品用红绸系好交还。调解结束时,法官向李某递上《婚姻家事法律知识手册》,嘱咐她以后要是遇到婚姻家事问题可以从手册中寻找答案。

  家事法官在将“一案一堂课”与类案智能辅助系统深度融合的基础上,积极运用法答网、案例库,为每起案件量身定制“解纷锦囊”,将典型案例转化为“看得见的法条”,让释法说理更直观、更服众。面对法律知识匮乏的当事人,印制包括结婚、离婚、继承等家事纠纷100问的《婚姻家事法律知识手册》,随案发放,逐条拆解讲清涉案法律规定。现已发出《婚姻家庭法律知识手册》90余册,利用案例库、法答网向当事人释法答疑20余次,家事案件调撤率提升至83.05%。

  一案一回访:让裁判文书长出温暖根系

  “孩子在新学校适应得很好,我们现在能心平气和商量探视时间了,每月的抚养费也能按时到账。”接到法官三个月后的回访电话,离婚案件当事人马某的声音透着轻快。

  离婚当事人这样的转变,源于家事审判团队的“3+N”跟踪回访机制,在裁判文书生效后第15天、60天、90天进行三次常规回访,重点关注抚养费执行、财产分割履行及弱势方生活状况,根据案件需要增加心理疏导、执行协助等特色回访。对涉及家庭暴力的案件引入妇联“网格化”联动回访,对经济困难家庭协调民政部门开展帮扶。今年来已回访案件18件,督促履行调解协议32份。

  “当裁判文书无法自动转化为生活保障时,司法者必须向前多走一步,判后回访不是终点,让司法关怀穿透纸面、走进生活,才是家事审判的应有之义。”西吉县法院院长王伟表示。

  西吉县法院家事审判“三个一”举措,有效提升家事法官裁判精准度,实现纠纷靶向化解,更是切实将法律文书转化为当事人的生活保障,这些举措,不仅彰显了司法为民的初心,更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后续,西吉县法院将以“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机制“1+1+3”固原实践为依托,持续深化“三个一”家事案件审判机制,以更高的案件质效妥善化解家事矛盾,在司法为民的实践中书写出温情答卷。

回到首页】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作者】:
【稿件来源】:宁夏法院网
【作者】:
【来源】:宁夏法院网
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大连中路309号 邮编:750004 诉讼服务热线:12368
技术支持: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宁夏新闻网)宁ICP备08100089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0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