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马小军 康 琦)近年来,彭阳县人民法院草庙人民法庭直面基层治理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持续释放“1243”解纷工作法效能,深入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快速化解、实质化解,用生动司法实践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2023年,草庙法庭审结案件387件,结案率98.98%;以调解方式结案200件,撤诉结案85件,调撤率达73.64%;督促当事人自动履行案件155件,自动履行标的额超1500万元;“1243”解纷工作法入选“全区新时代基层‘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多元“加”能,织密化解纠纷一张网
“曹庭长,我们村发生两起土地经营权出租合同纠纷,有两位村民要起诉解除合同、归还土地,但这件事涉及全县扶贫项目,实在是难处理,你看啥时候有空来村上调解一下。”
“好的,我今天下午就过去。”
胡某与王某系冯庄乡某村村民,二人将土地于4年前出租给某村,经全县统一规划用于光伏发电扶贫项目,但二人今年想收回土地种植玉米。可是光伏发电项目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与国家电网并网发电,所得收益用于贫困户脱贫致富,如果返还原土地,造成的损失将不可估量。为妥善处理该矛盾纠纷,草庙法庭庭长曹海波当天下午到达村委会联系双方进行调解,详细阐明民事主体行使民事权利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通过释法说理,胡某与王某当场表示将与村委积极协调土地交换事宜,该起纠纷被成功消除于萌芽状态。
草庙法庭始终坚持用好“加法”,汇聚诉源治理合力,织密以法庭为中心、辖区村调委会为触角的基层服务网络,着力建成权责清晰、功能集成、运行高效、执行有力的基层治理体系,实现“网格沉下去,问题浮上来”的良好效果。
数字“减”负,打造快速解纷一体化
“法官,我现在在外地打工,没有办法请假回来处理案件,怎么办?”
“你在微信搜索多元调解小程序,拍摄身份证进行实名认证后,我们进行线上调解。”
在审理的6起涉及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案件中,承办法官向被告阐明利害和情理关系,成功使其产生调解意向。但是被告身处外地,无法到场处理案件,且往返车费、食宿费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为了减轻当事人诉累,承办法官利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微信小程序进行了线上视频调解,最终6起案件在2日内得到了快速处理。
草庙法庭始终坚持用好“减法”,以数字赋能提速“减”负。综合发挥“微法院”、“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作用,在法庭线上调解室配备视频连线设备,将辖区39个基层组织全部纳入调解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把矛盾产生的“前端”与纠纷解决的“后端”互联互通,让人民群众享受“掌心上、家门口”的诉讼便利,足不出户即可化解矛盾纠纷。
调解“乘”势,搭建实质解纷一机制
“我同意离婚,孩子一人一个,抚养费各自负担,共同财产全部归男方所有,共同债务全部由男方承担。”
“行,我同意。”
“既然双方都同意离婚,那这边签订协议后,我们会立刻向法庭申请出具调解书,你们双方就算正式解除婚姻关系了。”调解员老王说道。
1月初,章某与陈某到草庙法庭起诉离婚,法官了解情况后认为案情较为简单,遂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委托草庙乡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诉前调解。调解员老王先后多次组织章某和陈某进行调解,从孩子成长、社会伦理等方面进行说法明理和思想教育,最终双方就离婚事宜达成统一意见并签订了调解协议。
像老王这样的调解员,懂法律、通世俗,能够低成本、高效率解决矛盾纠纷,已成为解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草庙法庭始终坚持用好“乘法”,以“法庭+司法所、派出所、村委会”联动联调机制为依托,搭建“人民调解+诉前调解+庭前调解”的“阶梯式”调解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的联动优势,推动了矛盾纠纷的实质性化解。
距离“除”零,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
“我拆墙是经过虎某同意的,也是某村同意规划的,但现在虎某和某村互相推脱,我要劳务费应该起诉谁啊?”
“你先不要着急,我们去你们村上给你处理一下这个事。”
草庙乡法官联系点驻点法官接到李某法律咨询电话后,及时到某村进行调解,经过释法说理,某村最终同意支付李某劳务费,该起纠纷得到圆满化解。
草庙法庭始终坚持用好“除法”,以打造“全方位”、“零距离”的司法服务为目标,通过“法官联系点”发挥人民法庭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前沿阵地”作用,面对面为人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治宣传、上门立案等,打通司法服务人民群众“最后一公里”,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