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学政法学院教授 刘芳
“莫道书香至,清新溢满杯。”在第十九个世界读书日之际,我们在这里举办高院机关“4•23读书欣赏品评会”,并由李院长向全院干警赠送推荐书目,意义非凡。“其目的就是遵循‘世界读书日’的主旨,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推动全院干警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进而通过大力倡导读书,不断提高全院干警的文化素养,在全院形成‘人人爱读书、人人多读书、人人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并使其成为全院干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的内在生活方式和外在行为准则,将‘崇法厚德、致公为民、凝心聚力、务实卓越’的宁夏法院精神发扬光大,为实现‘三新’目标,建设‘四个’宁夏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撑!”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丰富多彩,在这绚丽多彩,急剧变化的社会,我们面临着更多的困惑和压力,一个人如何正确看待自我,坚持正确的精神引领,是一个很难的命题,那就是心灵的安顿。七位读者和作者在本次活动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成为“读书日”活动的引领者和示范者。感谢七位干警,让我们领略了你们的风采,享受了一个下午心灵的沉静与放飞。
七位作者对阅读的理解,既有侧重,又有感悟。王唯君、金鋆、邱映晖用优美的文字和长期的思索谈到了为什么要读书?怎样去阅读及对当下阅读遇到的一些危机和深层次的思考。“看书一定不能太有局限性,多方的阅读前提下,才能更加接近事物的真相,同时拥有更加理智超然的眼光。”“周末的午后,安静的夜晚,一杯香茗,一卷在手,精神随着文字穿越古今,纵横天地,拥有现实中永远不可能获得的体验和感受。那个时候,间或好读书不求甚解,只单单享受畅游书世界的乐趣。”啊,读好书救赎了心灵,抚平了焦虑,让我们获得了快乐。“在所有的书中,从最好的书开始读起,并在一切事物中都应当如此。”邱映晖说:“真正的读书是增加人生的分量。”不应该放弃伟大而充满尊严的阅读。“与其在做梦中等待,在网络中迷惘,在荒原中徘徊,不如马上拿起一本已经被时间证明了作品来,开始安静的阅读。”
一脉相承,人生的分量就是这样增加的。1985年,一个孩子在群山环抱的村庄出生了,伴随着阅读并接受着“希望工程”的资助,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他成为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甚至用文言文读到了《资治通鉴》,这背后是多么的艰辛和愉悦,只有他自己才能感同身受。即使在司法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心理落差下,看着身边的优秀同事一个个离开司法事业,但他始终相信中国的未来要靠法治的权威来护航,法院定是这其中的中流砥柱。这就是高向荣对知识的敬畏,对书本的感激。至此,他把读书当成一生的修行。
《工作要有责任心》,黄永正同志用业余时间完成了这本书的阅读,对它的感悟是“有了责任心,再危险的工作也能减少风险,没有责任心再安全的岗位也会出现风险,态度往往决定一切,工作需要热情和行动,需要努力和勤奋,更需要一种责任。”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工作,强化我们的工作责任心,使平日的工作效果有意义。这也同样值得我们大家认真学习和借鉴。
陈昌荣看了一部触及灵魂,接受精神洗礼的好电影,并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思考了共产党人应当如何做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干部这一人生命题:一、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二、时刻保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三、时刻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四、时刻保持廉洁奉公的公仆情操。对《焦裕禄》观感的深刻总结,像火炬引领我们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梯上向上攀登。像镜子,时刻照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更像戒尺,无论是遇到春风还是挫折时,不断鞭策自己,让我们不忘共产党人职责和责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整理好自己的衣冠,真正做到象焦裕禄同志那样对待群众,对待组织,对待事业,对待同志,对待自己,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伟大的清末思想家严复先生在《天演论》中提出的专业境界叫“信、达、雅”。我感觉法官的阅读精髓也可以用“信、达、雅”三个层次概括。“信”即信法治、信职业、信自己、信国家;“达”即达事实、达法律、达地气、达各方;“雅”即程序之雅、中立之雅、平和之雅、良心之雅。正像美丽、高雅的女法官桂红所说:“有细致、有纯朴、有方向、有担当、有明心、有慧眼。”“营造人人读书,崇尚读书,崇尚学习,打造学习型法院,书香型法官。”这就是阅读的特色和精彩之处,也是喜欢阅读的理由和本次活动的成功所在,你们做到了。在此,我也向大家推荐两本好书《心理学与生活》(注:我会把为什么看此书?如何看此书?详细介绍给大家)和最新影视作品《舌尖上的中国》(II)。
在我们感叹,生命和时间一去不复返时,都可以用阅读来改变生命历程的宽度和境界,感受生活的幸福,实现生命的完整。在人生的路上,需要用阅读来锻铸生命的质量,更需要有阅读带来的力量,在习总书记的走党的群众路线和司法改革的进程中伴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