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是:首页 -> 宁夏法院网 -> 新闻中心 -> 基层动态
西吉县法院三项举措激活家事审判“新动能”
2025-09-17
2025-09-17 08:21:00

  本网讯(白 娟)家庭纠纷的化解,不仅考验司法的专业能力,更需彰显司法的人文温度与治理智慧。西吉县人民法院立足山区实际,以“强基、联治、润心”为工作主线,创新家事审判机制,通过“重塑审判场域、整合解纷资源、延伸服务价值”三大路径,构建出一套契合山区社会特点的家事审判体系,既坚守了法治原则,也融入了乡土温情,真正实现了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与情感效果的有机统一。

  强基:用“场景暖化+队伍专精”让司法服务贴近乡土

  传统家事审判模式下,庄严肃穆的法庭氛围容易让山区群众产生距离感。西吉县法院从空间改造与能力建设双向发力,推动司法服务更加贴近基层、更具人文关怀。

  营造亲和式审判环境。法院对3个审判庭进行“家庭化”改造,以沙发取代传统审判席,引入绿植舒缓氛围,并设置儿童关爱区,通过环境的重构淡化对抗性、增强沟通感。对许多山区当事人而言,家事纠纷背后往往交织着宗族观念与邻里人情,温馨宽松的调解氛围,更易促使他们放下心理戒备,坦诚表达诉求。这一转变准确把握了家事纠纷“情感与法理交融”的特点,使司法场所从决断空间转向对话平台,为实质化解矛盾创造了条件。

  打造复合型审判团队。法院组建了由2名资深法官与3名心理咨询师构成的专业家事审判团队,推动审判职能从“裁判决断”向“疏导修复”拓展。心理咨询师及时识别家暴受害者、未成年人等群体的心理状态,法官则依法调处纠纷,二者协同实现“情理法”融合。通过走访摸排、提前介入,将家事矛盾化解于萌芽;借助“法官释法+群众评议”机制,使裁判结果既符合法律规定,也尊重本地风俗,如在彩礼返还类案件中兼顾法律与乡约民情。此外,法院还制定《山区家事纠纷审判指引》,以通俗语言明确常见问题的处理标准,提升裁判可预期性,避免“胜诉悖离人情”的局面。

  联治:靠“多元聚力+机制下沉”织密基层解纷网

  山区家事纠纷深植于“熟人社会”网络,单纯一纸判决往往难以彻底解决矛盾。西吉县法院通过整合本土资源、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多元参与、分层处置”的治理新格局。

  发挥“1+N”调解体系的在地优势。法院积极引入村支书、妇联干部等本地力量参与调解,构建以法院为主导、多方协作的“1+N”调解矩阵。村干部熟知村情民意,妇联干部擅长纾解妇女心结。他们在调解中运用“老理儿”“人情常理”等乡土话语,如劝和婆媳时说“婆慈媳孝”,调解赡养纠纷时强调“孝道传家”,往往能实现法律难以触及的情感调和与社会评价引导,提升解纷实效。

  推行“法官包片+跨域联动”机制。依托“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机制“1+1+3”固原实践,由法官与助理分片联系乡镇,推动司法服务由“坐堂问案”转向“上门巡诊”。在一起火石寨乡赡养费纠纷中,法院联合村委会、亲属共同调解,最终促成子女主动履行赡养义务,原告撤诉结案。该机制打破法院单打独斗的传统模式,将解纷力量下沉至村居一线,实现“纠纷发生在哪里,调解工作就延伸到哪里”。

  润心:以“判后随访+源头浸润”延伸司法治理温度

  西吉县法院注重家事审判的治理延伸,通过判后跟踪与法治宣教,推动审判职能从个案处理向倡导良好家风、提升乡村治理深度拓展。

  建立“三访机制”巩固审判效果。法院对未成年人案件、赡养纠纷、离婚案件分别建立回访制度,跟踪判决履行情况并提供情感疏导。尤其在离婚案件中,法官通过半年期回访帮助当事人改善沟通方式、减轻子女心理创伤,体现司法对家庭关系可持续性的关怀。多名留守儿童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多名赡养义务人主动履行判决,反映出司法干预不仅实现定分止争,更修复了社会关系。

  开展“乡土法治”培育行动。法院运用方言情景剧、集市普法、移动课堂等形式,推动法律知识“接地气”传播。聚焦高额彩礼、家庭暴力等现实问题,以“高彩礼致贫”“家暴既失德又违法”等朴实道理促进观念转变。2025年已开展8场法治宣讲,通过巡回审判、法官寄语等方式,将法理情理融入群众日常生活。裁判文书中的“法官寄语”,以温情笔触唤醒家庭责任,如写道“离异不分亲责,孝老即是本分”,有效引导当事人回归理性、重建互信。

  西吉法院的“三措并举”,是司法融入基层治理的一次深刻实践。它不再局限于机械适用法律,而是以法治为根基,充分回应山区群众的生活节奏、情感结构与现实需求。这一创新不仅带来78%的调撤率和100%审限内结案率的实效,更通过司法过程的温度与精度,将和谐家风、尊老爱幼、反对家暴等理念逐步植入乡村社会,筑牢家庭这一社会细胞的安全防线,充分展现出司法在基层治理中的深层价值。

回到首页】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作者】:
【稿件来源】:宁夏法院网
【作者】:
【来源】:宁夏法院网
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大连中路309号 邮编:750004 诉讼服务热线:12368
技术支持: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宁夏新闻网)宁ICP备08100089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0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