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是:首页 -> 宁夏法院网 -> “回首芳华 见证成长——我与宁夏法院”征文展播
法 庭 忆 旧
2018-08-07
2018-08-07 15:05:00

  时间又把我拉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那些难忘情景。

  二十多年前,我收拾干净一大摞教课书,迈出了踏进社会的第一步,有幸成了法院队伍的一员。那时运气真是好,毕业后就能进入如此神圣的单位。这种归宿,使现在许多大学生羡慕不已。如今要跨进法院的门槛,就算是基层法院,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但要通过天下第一考的司法考试,还要经过挤破头皮的公务员考试。如今的我会在安静的时候庆幸那个年代,庆幸那个年代让我拥有了这份工作,同时,也感叹这份工作的珍贵。

  每个人初次踏进社会,总会先要尝些苦头,这些苦头其实是人生路上必不可少的历练,缺了这些苦头,对来路则没有什么值得回忆和咀嚼的东西,人生会少了许多味道。二十多年前,我毕业分配到固原县法院,领导们秉承着基层更能锻炼年轻人的思维模式,将我分配到确实“很基层”的炭山法庭,这个地方也确实能锻炼人,不但能锻炼我的基层工作能力,更能锻炼我能否耐得住寂寞的能力。记得我第一次去炭山法庭,单位没有车送,我只好搭乘班车,那时的班车是每两天发一趟,可想积聚下来的乘车人有多少。好不容易扛着铺盖卷挤上车,在各种气味和吵嚷的包裹下一路摇摇晃晃赶往法庭。八十多公里的山路,班车像老牛一样哧吭哧吭地磨了三个多小时。下了车,法庭老庭长在路边等着接我,笑嘻嘻地说,我们科班来了啊!我跳下车,不想炭山梁上的风真大,吹了我一个趔趄。老庭长笑着说,到冬天,炭山梁上的风能把人吹着小跑,你看这路边的树都斜长着,都是让风给吹的。我回应的只有苦笑。炭山法庭就在眼前,法庭和派出所、税务所合用一个院落,派出所和税务所都是新建的二层办公楼,在它们的映衬下,法庭的五间平房就显得有些寒酸。我被安排在平常办公的一间房子里,也就是白天是大家的办公室,晚上是我的卧室,住的不是床,而是火炕,冬天需要生炕炉来取暖,因为这儿地势高,处在风口上,所以这儿的冬天比别的地方来的要早,九月一到就得生起炉火。吃饭也是三个单位合伙请的业余厨师来做,每顿饭不论荤素,一律两元,吃亏占便宜自便。

  或许是年少不知愁,目睹此情此景,想得更多的不是愁苦,而是想在这儿一定能学到不少的东西。和庭长第一次出去办案就遇上了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案子是一起婚姻纠纷,只所以让人觉得奇怪,是因为男当事人只有十三岁,看着一脸稚嫩的“小丈夫”,我又好笑又痛心。好笑的是,我都二十多了,还没有找到女朋友,而眼前的这个小先生竟然己经结婚一年!痛心的是,这里的人们婚姻观念还是如此的落后,法律意识如此的淡薄!同时深感对贫困、偏僻农村普法的重要和必要。在妥善处理完这起纠纷后,当晚我就写出了工作后的第一份通讯稿,稿件的标题直截了当,《十三岁的丈夫要离婚》。记得当时给报社投稿特别麻烦,要用带格的信纸工工整整地誊写好稿件,然后邮寄到报社编辑部,至于是不是能上报纸,需要耐心地等。如果被报纸采用,一般是十多天后才能看到。也许是这个案件在九十年代出现还是有些出乎常人的意料,十天后,我在《宁夏法制报》第二版上看到了这篇稿件,几乎只字未动。也许是这一篇稿件的发表触发了我的写作积极性,从此就与写写画画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现在还能清楚地记得那份《宁夏法制报》的日期,是11月12日。只是那份报纸在我多次变换庭室的迁徙中遗失,着实报憾。

  在炭山法庭的时光,更多的是对孤寂的况味。那时候,回一次家,回一次城,觉得城里的阳光都是灿烂的。然而,人的心灵有时会因为不经意的事件或言语被触动。那时随着时间推移,渐渐地滋生了何时能回到城里工作的想法,并且开始疯长。后来,是一次无意的聊天改变了我的想法。那年的夏天,我和庭长骑摩托车去给当事人送达法律文书,地点是马渠乡崾岘村。在崎岖、坎坷的沙土路上颠簸了两个多小时,从山里驶入了更深更远的山里,一路上鲜见人影,依稀可见山坳中蜗居的人家,一家和一家相隔不下三五里的距离,与城里人门对门、门靠门的拥挤不堪形成鲜明对比。在这样的地方还有人居住生活,真是不可想象!当我们向路人打问清楚当事人家的位置后,发现就在路对面的山坡上,无大路可供通行,我们只好把摩托车停放在路边,改成徒步。当事人的家目所能及,可是这一走竟然走了近一个时辰,因为要到目的地,首先要趟过眼前的一条深沟,一下一上,羊肠小道,路途艰辛。庭长笑着说,这就是我给你说过的“一步十里路”。这时我才明白,原来是这样,这里的村民说如果从沟这边要到沟那边,一跳就可能过去(只是在夸张),但要从沟这边下去再爬到沟那边,路程差不多有十多里,可见大山里的沟壑有多深多险。千辛万苦到达当事人家后,当事人却不在家,听邻居说当事人外出串亲戚,五天后才可能回来。庭长说,这次留下传票,人家要是不来,我们还得继续来找他!我几乎晕倒!坐在土坎上休息的档儿,我们和山里的放羊老汉攀谈起来,我说你在这儿不觉得心急吗?放羊老汉说,心急什么,我去过两次固原城,好是好,但不是我可以生活的地方。不管你在那儿,重要的是要有事可干,你说这儿不好,固原好,那固原有银川好吗?银川好,那能有北京好吗?人不能靠想象活,只要干好眼下的活儿,才不会心急,日子一样过得幸福。我们村上一个老婆婆,快一百岁了,没进过几回城,也没见她有什么不高兴。回家的路上,我思忖着放羊老汉的话,或许他的话有些小农意识,但他的话还是给了我一些启示,每个人脚下都有一条路,但不同的是,这条路是看你怎么去走。

  于是,我一步一步地走,没了怨忧,没了浮燥,默默地跟着庭长把书本知识转换成工作实践,积累成工作经验,把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化解鸡毛蒜皮的矛盾纠纷之中,把多余的精力集中到业务水平的磨砺之中。

  在炭山法庭,我洒下了一年半的青春;在炭山法庭,我得到了沉甸甸的收获。两年后的春天,我的脚步走下了大山,跨入了我的另一个法庭生活时光。

  一个新的跋涉又起步了。

  彭堡法庭,成了我工作生活可以重笔书写的一段。在那里,我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那时,也许是年轻,也许是热情高昂,没有过多的烦心事,没有过多的忧愁,一门心思地工作,置身于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化解当中。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清楚,成立一个法庭,只是体现在文件上。基础设施的落后,不是现在人能够想象得到的。我要去的这个法庭,是一个新设立的法庭。第一次去法庭,让人大跌眼镜,划拨给我们的法庭场所,竟然是当地乡政府废弃的兽医站。当时可以说是满目疮痍,没有地方可以下脚,何谈开展严肃、神圣的审判工作。现在想起来,那个年代艰苦的司法工作环境让人有些心酸。然而我们一起派下去的同事,并没有因此而有任何的退缩和报怨,相反,是一起挽起袖子“共建家园”。那时,没有多余的款物进行重修,只能在原基础上拾掇拾掇。我们四个人几乎是上午一身光鲜地穿着法院制服出去调查或开庭,下午则会像民工一样铲草平地,刷墙壁除积土,从旧货市场低价购来门窗安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原来只是个残垣断壁、杂草丛生的院子、因年久失修摇摇欲坠的三间无门无窗的土坯房的“烂摊子”,变成了一处整洁的院落。虽说算不上一个标准的人民法庭,至少那里成了我们栖身之所,群众来了也有了一个可以坐下来诉说的地方,开庭审理案件时也不至于在乡政府借会议室当法庭,在粮库借仓库当法庭。从此以后,我们在这里书写着我们的青春年华,见证了一次又一次正义和邪恶的较量,主持了一个个快要走到离散边缘的男女被我们苦口婆心地唤回,目睹了一个个狠心的子女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丢下年老父母而不顾……这一切,让涉世不深的我,对审判工作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洞悉。

  在彭堡法庭,也有现在想来还是有些惊心动魄的事件,惊叹自己当时的机智与果敢。在农村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夫妻关系本来还不错,只是某一方的父母因个人的好恶而对儿媳或女婿有成见,就会唆使子女离婚。那年秋天,我主审了一件这样的离婚案件。男女双方关系正常,只是岳父马老汉看不惯女婿的一些习气,所以怂恿女儿离婚。我们看出了马老汉的心病,最终依据事实和法律作出了不准离婚的判决。这下好像捅了马蜂窝,在宣判那天,马老汉带了两拖拉机的乡民亲友,气势汹汹地来到法庭,威胁我们必须重新作出离婚的判决方可罢休。来的人头戴白帽,站在法庭院子里,白花花的一片,场面复杂。恰好那天庭长又不在,我们三人都有些紧张。我当时心想,事情是躲不过去了,必须直面应对,并做好了挨打的准备。可能是常说的急中生智,我高声说道,人家两口子的事,不是你我能左右的事,常言说:“硬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既然大家来了,我意见,听人家两口子的意见。我当时打算,如果女方表态要离,就让她先随其父回去,择日再行宣判,马老汉也不会在法庭里闹事。如是女方明确表态不离,则这事情不就完结了,当着这么多人的面,马老汉只能吃了黄莲苦却羞于出口,他也没理由闹事,我们就大获全胜。我们便叫来女方,让她当众表态。由于女方与其丈夫真是有感情基础,并不愿意离婚,便对其父说,我不愿离婚!唉呀,好悬,这五个字救了场子。马老汉招呼一群人悻悻而去。

  从此以后,我更坚信,只要动心思、方法对,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困难。

  当然那时,还有我们从简单生活中获得的永不褪色的快乐。那时的条件差,但人的精神饱满。我们可以骑自行车串村进户调查案情,坐在窑洞的炕头上调解纠纷,我们可以下队回来自己烟熏火燎地动手做洋芋面,蹲在菜地边生萝卜就馒头解饥,我们可以在下乡办案后累的半死,却还能凑在一起下棋弹吉它唱歌。我们可以为没有生活着落的可怜的当事人落下同情的泪水,但从没有向无理取闹的刁蛮的当事人屈服、低头。

  那时的我们,就这么单纯,单纯地快乐地过着每一天。

  日子很快,二十多年一晃而过,我曾经工作过的两个法庭早已撤销,工作过的经济庭也早被更名,工作过的基层法院也搬迁到城外,新办公楼庄严而雄伟。突然感到,我的过去竟然无所可依,所有的所有只留在无尽的记忆之中。这些年,我经历了法院种种的变迁,从大盖帽、肩章制服到西式法官制服;从手工书写到底的案卷材料到如今打印机飘然而出的整洁文稿;从手工审判数据统计到网络信息化审判流程管理;从骑着自行车翻山越岭办案到如今大大小小的警车保障有力;从没有正规审判台的法庭到如今数字化、远程法庭……种种的变迁,让我感受到我们国家的繁荣、法治建设的完善、信息技术的进步、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这些变迁只是短短的二十来年,弹指一挥间。

  日子很美,我的两个老庭长光荣退休,让小孙子哄得乐不开支。而对我影响最大的庭长,曾引领着一个法院的百十号英才奋勇前行。在经济庭和我对桌的那个同事,因为是无党派人士而破格提拔成市级部门领导,经常见到她坐在会议的主席台上,长篇大论地陈辞。曾缠着模仿我字体的年轻同事,现在已辞职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律师。一同进法院的同学成为业务骨干、办案能手。我为他们多年的奋斗终于有了让许多人羡慕的今天而衷心地欣慰,他们都以平凡浇铸了青春和岁月的绽放。我也没有为自己目前的境况而沮丧,而是在这些过往的日子里从酸甜苦辣中尝到了快乐的滋味。

  最终,我其实更爱今天,因为每一天开始,我都会有一个新的方向需要努力前行,为自己的幸福不懈地奋斗。

  在日记里,我写过这样一些字:“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作者:李军 固原市中级人民法院

回到首页】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编辑】:马杰
【稿件来源】:宁夏法院网
【编辑】:马杰
【来源】:宁夏法院网
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大连中路309号 邮编:750004 诉讼服务热线:12368
技术支持: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宁夏新闻网)宁ICP备08100089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0111号